来源:极速体育在线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:2024-11-13 12:03:44
谁也不会忘记这些山东好人:惠民县的高元岭,用手破冰救出落水的一名妇女和两名儿童,自己则体力耗尽;河深水急,聊城人何同猛和同事一起救出落水老人,自己却沉入水中;潍坊人杨传义,在湍急的沟渠中几次将落水少年的头部托出水面,少年获救,他却再未上岸;青岛人李士存,跳入大海救出两名落水者,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海浪吞没;德州人孟祥斌,成功救起跳江轻生的女子,自己却付出了年轻的生命……从北京到南京,宁阳在当中,有人叫它中京。2024年5月至8月间,这个泰山之阳的小县城一下子进入国人的视野,两个“平民英雄”救人的壮举,感动了无数人,宁阳这座中京之城成了“精神高地”。8月10日中午12时许,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山东宁阳小伙栾留伟,为给3岁的二女儿过个快乐的生日,来到河北廊坊市固安县永定河段游玩。他刚落脚就看到,一名男子和3个孩子在水中挣扎,没有半点犹豫,他本能地冲进深水区。先是奋力把3个孩子托举到岸边,接着,再次返回深水区救那名男子。此时,他因体力不支,沉入了深水中。他3岁的女儿在岸边呼喊着爸爸,嗓子嘶哑了……他的善行拨动了北京人的心弦,许多人自发来到位于海淀区西二旗的北京羊蝎子火锅店门口,带着家人或朋友来到英雄生前经营的这家餐馆,或表达敬仰、追思,或表达支持、资助。8月20日,栾留伟的棺椁从河北固安县送回宁阳,群众手持菊花,洒泪迎接归来的“宁阳好人”。宁阳县委、县政府追授栾留伟“新时代宁阳模范”称号,向栾留伟亲属发放慰问金100万元。21日,县里为栾留伟在宁阳县烈士陵园举行了安葬仪式。栾留伟的事迹传开后,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。许多人把栾留伟与4个月前宁阳另一位救人英雄王龙联系到一起。5月3日下午2点许,在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西池村一处河边,一名小男孩和母亲玩耍时误入深水区。当时,王龙正和自己4岁的儿子在河边,见状他推开身边自己的孩子,“嗖”地扑入水中救人。他先把离岸边最近的孩子母亲救上岸,又返身进入河里托举起落水男孩,用生命中的最后一丝力气,将孩子托举上岸,自己却跌落水中。他4岁的儿子连哭带喊,拼命叫着水中的爸爸……5月8日,王龙的灵车抵达京台高速宁阳东出口,众多群众在高速出口迎接英雄回家。宁阳县委、县政府追授王龙“新时代宁阳楷模”称号。5月9日,县里为王龙在宁阳县烈士陵园举行了安葬仪式。栾留伟3岁的女儿、王龙4岁的儿子,在水边呼喊爸爸的焦急声音,至今还在人们的耳畔回响着,尽管稚嫩却响彻云霄……两位英雄同是泰山之阳的宁阳人,可能生前并不相识,但他们有一个共同选择,危机之时舍命救人;他们是一个姿势,毫不犹豫跳入水中;两个宁阳人,一起感动了中国。
泰山的魂魄孕育了他们义薄云天的气质,在别人的生命危急的时刻,把命交了出去,别无选择。他们的选择重于泰山,他们的死也重于泰山。
9月3日下午,来到栾留伟的老家宁阳县堽城镇良村,进院入堂屋,首先看到的是栾留伟60多岁的父亲。他满头白发,面容憔悴,尽管儿子已去世近一个月,但一提起来眼泪就涌出了眼眶。他不想让人看到他流泪的样子,就用手背去擦,但不听话的泪水越擦越多,沿着他深深的皱纹流到下巴上。他几年前患过脑梗,没有过多的言语,只是说:“留伟从小就知道行好,见不得别人受苦,那年他才6岁,有一回从家里拿了一摞煎饼往外跑,我在后面跟着他,看他给谁。他去了场院里一个草垛边,把煎饼给了一个讨饭的老太太。那时候家里都很穷,玉米面的煎饼自己家都舍不得吃,他可怜人家,心眼里善哪,忒善了!”“孩子的善根可能受了奶奶的影响。”栾留伟70多岁的大爷栾井忠说,留伟的奶奶1926年生人,是村里有名的善人,那时家里很穷,她能把缸底的口粮给邻居,把自家仅有的棉花给邻居。“隔辈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”,留伟出生时只有二斤八两,全家人以为孩子太小,活不成了,奶奶坚定地认为孙子一定能活。天气冷,滴水成冰,家里又没柴点炉子,奶奶就把留伟放到棉裤腰里,让他贴在自己的肚皮上取暖。奶奶的“裤腰暖箱”暖了他一个冬天,留伟才活了下来。此后奶奶更加疼爱留伟,手牵手带着他,形影不离。奶奶给他讲好人的故事,还讲村名的由来:从前有一个赶考的人路过村子时病倒了,他身无分文,但村里人让他到家里住,给他吃喝。后来这个赶考人中了举人,送来了喜报,称这里是“善良之村”,后来大家都叫良村。在吃食上,奶奶更疼孙子,有块饼、有个呱嗒总是放到褂襟里的口袋给他留着。家里熬玉米糊涂(玉米粥)有时会加一把黄豆,奶奶喝糊涂时残缺的门牙成了笊篱,把豆滤在碗底,末了再倒到孙子的碗里。家里一年到头吃不了几回好饺子,肉饺子更是稀罕,年三十晚上也吃不饱,有一年过年,留伟靠着奶奶吃年夜饭,发现了自己碗里的饺子皮少肉丸多,他以为下饺子的时候皮破了,等吃完看看奶奶碗里的饺子全是面皮儿,原来是奶奶用筷子把饺子掏了洞,把肉丸掏给了他。爱出者爱返,2020年94岁的奶奶病重,留伟从北京回到家里伺候奶奶,他不让任何人插手,自己给奶奶做饭、煎药、洗衣、洗手、洗脸、剪指甲。他还常常守在奶奶的床头边,数着奶奶的白发和皱纹,数着数着就泪流满面。奶奶去世时,留伟像掉了魂一样,好几天不吃不喝。后来的几年里,不管谁提起奶奶,他的眼睛立马发红淌泪。眼前坐在马扎上的是栾留伟的妹妹栾俊华,说到哥哥她泪眼婆娑:“我们村西边就是月牙河水库(现为宁阳月亮湾公园),哥哥小时候每到夏天,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水库游泳,他十多岁那年,看到邻村一个孩子在水里淹着了,一沉一浮喊救命。我哥哥不顾一切游了过去。他想在水里托起那孩子,但人小力弱托不动,就一只手拉着那孩子的手,另一只手划着水拼命游到了岸边,他也呛了不少水,差一点丢了命。没想到,30年后,他这命丢在了河北的永定河里!”“留伟是个热心肠的人,帮村里的人,帮身边的人,也帮素不相识的人,心肠‘热’得把自己都忘了,把家都忘了。”栾留伟妻子薛巧艳的眼睛早已哭得通红,她对丈夫超出常人的善行没有抱怨,但话语里流露出痛惜和心疼。栾留伟初中毕业那年16岁,只身前往北京打工。打工的原因是家庭很难,想要补贴家用,他不忍心看到奶奶、父母再过穷日子。到北京不久,他在动物园服装批发商业市场谋到一份货运物流的活儿,送一包货能挣几块钱。他觉得这钱挣得不少,给村里的同学、伙伴写信,让他们来北京一起干。村里一下子来了十几个小伙子,他带着他们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干活,扛包、爬楼、蹬三轮车,驮着五六百斤、堆起来比人高的成衣包裹,奔走在动物园服装批发商业市场和物流站点之间。两年后,栾留伟的三轮车变成了一辆二手奥拓,他从老家叫来的小伙子们也发了点小财,大家都挺欢喜。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,他认识了湘妹子薛巧艳。栾留伟吸引她的是他有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,在路边别人倒车倒不进去,他就帮人指挥,甚至亲自帮人倒车;有车开进了单行道,他老远就会追着别人提醒会被抓拍;环卫工人扫大街杯子没水了,他就会帮忙给人倒水……在常人看来,这些事儿不是一个外来打工者该做的,但他就爱这么做,且乐此不疲。薛巧艳觉得他是当下少有的好人,跟这样的人在一起,心里踏实。2006年,薛巧艳与栾留伟结婚了。那时条件差,他们自己办了个简单婚礼,因为手头紧,结婚戒指只买了一个,栾留伟说等以后有钱了,他再买个给自己戴,再成双成对儿。这些年薛巧艳一直戴那只戒指,而栾留伟一直到去世也没能戴上戒指。夫妻戴戒指是对爱的肯定,两人彼此相伴,以对戒为证。薛巧艳说她会一直戴着这只戒指。后来一段时间栾留伟到海淀区的一民营医院工作,有两件事让薛巧艳记忆深刻。一件是,他和院长去西藏,看到那里的孩子那么苦,其中有一个小学生还有残疾,他让院长每个月从自己工资里扣200元寄给那个学生。另一件是,医院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得了血液病,他开始借钱给人家,后来,治病的费用太大,他发朋友圈,让亲朋好友捐款,一年下来筹集了十几万元。2017年,栾留伟和薛巧艳决定自己创业,拿出两人多年的积蓄,在北京海淀区租了一处店面,加盟了一家羊蝎子火锅。开店第一年不挣钱,后来又碰上疫情,火锅店不能堂食也不好打包,赔了不少。疫情过后,火锅店开始走上正轨,租的店面却面临拆迁。今年4月他们租了个新店面,生意慢慢有了起色。但经营的“窟窿”大,到现在还欠着几十万元的贷款,但他欠人钱的事从不给人说,笑在脸上,苦在心里。2021年,栾留伟的父亲腰椎病需要手术,他把父亲接到海淀区的一家医院治疗,手术很成功,半个月出了院。可出院后不久,他发现父亲说话不清楚了,腿脚也不听使唤。再到医院检查是患了脑梗,只得再入院,又住了半个月。两次住院花了四万多元,全由他自己从贷款里支付,没让家里人拿一分钱。出院后,他每天要用电瓶车把父亲带到店里,由于老人脑梗处于恢复中,坐车不稳,他让妻子用绳子把他爷俩绑在一块,车上两个人绑着,引来许多路人的目光。到了店里忙活一阵子,再带着父亲锻炼,搀着他在马路边上一趟一趟地走。当地的居民知道了车上绑的人是爷俩,弄清了事情的缘由,纷纷说这个店老板真是个大孝子。为表示支持,纷纷到他的店里来用餐。他们的两个女儿一直留在老家,由父母帮忙照看,两口子一直很想念孩子,趁着暑假,他们让13岁的大女儿和3岁的小女儿来到北京团聚。8月10日这天是小女儿的3岁生日,薛巧艳看店,让栾留伟带孩子出去玩玩。没曾想,这个生日竟成了他们父女永远诀别的日子,女儿看着自己的爸爸沉入了水中,喊也喊不应……
栾留伟和王龙同是危难之时勇救落水儿童的人,而他们自己的孩子在水边痛苦地看着自己的爸爸逝去,怎不让人心里刺痛呢?如果人们明白36岁的王龙并不会游泳,他的救人是以命搏命,谁的心灵都会被震撼。来到王龙的老家宁阳县磁窑镇彩山村村口,阳光下的青山泛着彩色的光晕。同行的磁窑镇宣传委员牛凤吉说,村西这座山的山石夹着壤土隆起,地表植被繁茂,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把整个山体装扮成一个彩球,因“它山皆青,唯此山是赭色”,故而得名彩山,彩山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。彩山周围不光景美,古往今来还出现了许多义士和烈女,家喻户晓的是“弃子救侄,义退齐师”的鲁义姑。西汉《烈女传》卷五《节义》之六记载了鲁义姑的故事,大意是,春秋后期齐、鲁两国常有战事。一次,齐国军队攻入鲁国北郊,当地百姓纷纷逃入山林避难。齐军将领发现一农家妇女,怀中抱着一个孩子,手中领着一个孩子,正跌跌撞撞地往山林里跑。齐军急追,见她突然把怀中的孩子放到地上,抱起了领着的孩子。齐军追上问妇人,为什么扔下一个孩子?妇人说,扔下的是自己的儿子?自己的儿子,属于私爱;现在怀里的是娘家侄子,属于公义。齐军将领大为感动,于是下令停止进攻。故事千百年来口口相传,鲁义姑的义举在一代代的人中折射出大善的光辉。见到王龙70多岁的小学老师潘士坡,他也提起了鲁义姑,当地人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,鲁义姑、孔子、孟子以及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的英雄,他们的故事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了舍利取义、舍生取义的情怀。特别是王龙的爷爷当了8年兵,复原回村后一直在为村里人操心,邻里有什么事,他能放下自己的事去帮忙。王龙的父亲曾在村里的幼儿园当老师,后来买了辆农用三轮车给乡亲们耕地,给不给钱都耕,还帮着困难户收庄稼、打场。老人们的身体力行、言传身教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龙,与人为善、积极向上的品质融入了他的血液里。王龙的姑夫王海勇是村里的老书记(现为磁窑镇二级主任科员),他说,彩山村1000多口人,是多年的文明村,村里没有打架斗殴的,没有争地边的,没有不孝顺的,没有小偷小摸,大家平日里互帮互助,你敬我一心,我敬你一丈,和和睦睦过日子。村里的孩子们不比吃不比穿,比学习好不好,哪个孩子考上大学,村里送匾送奖金。王龙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,心里自然慢慢凝结起了正能量。王龙不光学习好,年年都是三好学生,高中考入了宁阳四中,周末在家,还帮着家里干农活、割草喂羊。2006年,王龙考入青岛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,毕业后,在青岛打拼、定居。2016年结婚,孩子如今4岁,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上幼儿园。王龙的大爷王士渠是看着王龙长大的,他说,王龙从小就像个小大人,见了长辈远远地就打招呼。他在青岛安家后,把他的母亲接过去治病(银屑病),他母亲需要长期吃药,一个月4000元的医药费,还有儿子的学费,一家的生活费,夫妻两人做小生意赚不了那么多钱,王龙就晚上跑滴滴、打零工挣钱。“这么个好孩子咋就说没就没了呢!他才36岁啊!”老人眼圈红了。在王龙的家里看到,基本上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。西屋是当初王龙的婚房,如今大红喜字还在,他与妻子的合影还在。王龙的父亲王士德看着照片大放悲声:“今天(9月3日)孩子已走了整整四个月了,俺和孩子他娘到现在也不相信孩子走了,总想着有一天他会突然回家。俺和孩子他娘到现在也不相信,从小就怕水、不敢学游泳的儿子竟然能跳入河中救人?”他哭诉着,泪水灌满了深陷的眼窝。的确,不会游泳的王龙怎么敢跳入河中救人呢?是人性善良的本能让他为挽救那个幼小的生命而以命搏命。他将孩子高高举起,孩子获救了,他却不幸遇难,他用生命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托举。
栾留伟和王龙是宁阳的楷模、宁阳的好人,也是宁阳长长的“好人链”中的一员。“长幼有序,兄友弟恭,内睦宗族,外和乡里……”周末,舞台剧《宁阳我的家》在宁阳县人民文艺汇演中心大厅上演。舞台剧以“乡饮酒礼”为引线,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串联,让人“时光穿越”般亲历发生在宁阳的一个个故事。遥远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,昨天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。台下是近千名观众,台上走来的是宁阳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、好人。西汉时大、小夏侯学的创始人夏侯胜、夏侯建,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,与明朝礼部尚书许彬跨越时空对话,道出的是他们临危不惧、临难不苟,为民为国忠心耿耿的丹心。接下来的“热血宁阳”章节,再现地方领导人许国井下成立宁阳第一个党支部的情景。然而,1941年4月14日,许国由宁阳八区返回肥城田家东史村时,被汉奸发现,不幸腿部中弹,他把自己的子弹打光后,敌人又向他开枪,他永远地倒在了血泊中,年仅23岁。赵福基和马淑贞是夫妻英烈,1946年8月24日,马淑贞不幸被捕。还乡团用铁丝穿透其锁骨,刺穿其并坠上秤砣。马淑贞受尽残酷折磨,仍坚贞不屈,视死如归,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,谱写了一曲员的英雄赞歌。朱蓂阶,著名的抗日英烈,北京大学毕业的宁阳东庄人。1938年1月1日,山东省委领导抗日群众举行徂徕山武装起义,他曾率23人在腊月二十三奔赴徂徕山。1942年秋后,侵华日军在鲁南拉网“扫荡”,朱蓂阶带领学员、干部、群众在沂南县马牧池坚持反“扫荡”,他在上岩峪掩护群众突围时受伤被捕。日军认定他是八路军的干部,随即连夜拷打审讯,一无所获,在第三次刑讯时惨遭杀害,时年42岁。回望宁阳历史,宁阳人为创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牺牲了1197位烈士,他们是英雄,也是大仁大义的宁阳好人。好人,犹如一束星光,当多束星光汇聚到一起,成串成链,群星的光芒就会点亮“好人之城”。近年来,宁阳有10人获得“中国好人”荣誉称号。“老嫂如母”的黄昌华是宁阳县蒋集镇郑龙村村民,她从23岁嫁到田家,就肩负起照顾瘫痪在床小姑子的重担,起早贪黑,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女儿。28年过去了,当初的小嫂子已变成白发满头的老嫂子,她仍无怨无悔细心守护,柔弱的双肩一直撑着这个家,用爱与责任诠释了嫂姑间母女般的亲情。民以食为天,老百姓的“舌尖”上挑着幸福指数。“信义兄弟”王长信、王长义拍拍胸脯,要当百姓的“好粮官”。40多年来,兄弟俩的“粮”心让百姓受益,他们不仅让群众吃上了绿色面粉,还琢磨出“粮食代存,粮价随行就市”法子,让农民们存粮像到银行存钱一样,得到了“高息”回报。他们还整合周边四五个村庄6000亩土地,成立粮食合作社,通过“基地+农户+企业”的形式,统一播种、统一施肥、统一管理,统一收割,使粮食年产量每亩达到1500斤,让农户得到了大实惠。86岁的“当代雷锋”刘奉阁退而不休,义务当上了治安巡查员、水电义务维修员、调解员、情绪疏导员、卫生管理员等,无论大事小事,他都积极认真去办。他还成立了居民管委会和志愿服务团,带领小组成员义务维护治安、维修水电、清理环境卫生、调解邻里矛盾、为捐物捐钱。志愿团有一本“功德薄”,记录着团员们做的每一件好事,现在已经密密麻麻记录了1000多件。无独有偶,70岁的退伍军人孙牧业也热心公益。退休后,他担任宁阳县鹤山镇的颜子教育促进会会长,自己省吃俭用却长年资助教育事业,还长期资助两个困难学生。他动员爱心人士捐款捐物,促进会累计收到捐款共272万余元,其中他本人捐款70余万元。他主动为镇里评选的“好媳妇好婆婆”发奖品,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协助赵庄村、黄山村修路,参与镇新农村建设。百姓们都夸他是“最美退伍军人”。“中国好人榜”上还有:抚养两个遗孤侄子的宁廷祥,巧手爱心鞋匠韩立奎,拾金不昧的好人魏宗斌,帮助乡亲们的“沼气迷”张金英,“献血冠军”张建军。一人兴善,众人可激,榜样如微光成炬,辉映时空,让好人辈出、好事竞涌。90后的宁阳小伙王冲,在青岛崂山区,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“空手夺白刃”,挽救了他人的生命。全国劳动模范、宁阳县东庄镇南故城村党支部书记卢运忠,26年来带领全村走通小康路,让村民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。山东好人之星、宁阳县华丰镇东磁东村的陈长伟、、李长水、杜广泉、代锋、杨传安、杜连军,为在部队牺牲的烈士李斌照顾年迈双亲31年,人称“情义七汉子”……谁也不会忘记这些山东好人:惠民县的高元岭,用手破冰救出落水的一名妇女和两名儿童,自己则体力耗尽;河深水急,聊城人何同猛和同事一起救出落水老人,自己却沉入水中;潍坊人杨传义,在湍急的沟渠中几次将落水少年的头部托出水面,少年获救,他却再未上岸;青岛人李士存,跳入大海救出两名落水者,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海浪吞没;德州人孟祥斌,成功救起跳江轻生的女子,自己却付出了年轻的生命……行文至此,栾留伟3岁的女儿、王龙4岁的儿子,在水边呼喊爸爸的焦急声音还在回响。他们怎么喊也喊不应,怎么喊也喊不回他们的爸爸了。当时他们可能不知道爸爸去干什么了,不知道疼爱他们的爸爸为啥不回来了,但是,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记住了两个宁阳汉子最后一跃的身影。世上有冷漠、麻木,还有戾气。世上需要热心肠,需要挺身而出的人。山东好人的底色是“孔孟之乡,礼仪之邦”的熏陶,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镌刻,“舍小我成大我”的家国情怀。山东好人自带光芒,无论走到哪里,总会熠熠生辉,灿烂而又耀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