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极速体育在线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:2024-08-21 15:51:06
影视剧中有很多“女扮男装”的桥段,女主往往为了方便游玩或者行走江湖,通常束起头发、着一身长袍示人,大摇大摆招摇过市而人人不知,难怪被吐槽“导演这是把观众当成瞎子了”。
女扮男装很常见,经典中的影视人物——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当属第一,飒爽英姿、无人能敌;叶童的许仙扮相也可谓深入人心,导致后来在其他剧中,人们总有错觉她在“男扮女装”。
现在的审美比较多元,各种反串也不足为怪,一度曾为人所不齿的“娘娘腔”等娘味十足的人设,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,甚至喜爱。
但是,当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,开始在校园里流行时,就不免让家长们开始担忧起来。
日本是世界上比较有名的动漫产业国家,拥有很多丰富的动漫资源和创意人才,也诞生很多经典的动漫形象。
Cosplay,也即角色扮演,是青少年通过服装、化妆、造型等方式,对日本动漫中的一些角色进行神还原的一种娱乐形式,在很多年轻的孩子中比较流行。
而二次元,则是对包括动画、漫画、游戏等在内的二维世界,即虚拟世界或虚拟宇宙的统称。
随着审美多元的发展,人们的可接受和容忍的边界逐步扩大,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开始模仿荧屏上喜欢的造型,cos二次元里的诸多造型。
豆芽妈妈虽然不是cos迷,但是也欣赏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,看到那些精致又美好的扮相,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。
日本有一位16岁的高中生,虽然是个男孩子,但是十分喜爱cosplay各种女性的妆容造型,尤其他的颜值非常高,又擅长化妆,曾经因为一组“以假乱真”的cos照片在网络上走红,引来很多人围观和关注。
这位高中生叫井田上漠,他的cosplay的技术可谓炉火纯青、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,很多女生和他相处很久都知道其“真面目”,直到后来一次偶然揭密,才恍然:原来这位精致的小姐姐是个高中男生。
其实,井田上漠是因为一次选秀走进大众视野,井田的父母十分开明,非常支持儿子的选择和做法,鼓励他勇敢做自己。
因为家长的鼓励和支持,井田也非常自信,敢于穿着喜欢的女性服装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,他也因为“异装癖”而迅速走红网络。
只见他这张清纯扮相,空气刘海自然吹落、眉眼十分清澈可人,皮肤更是好到吹弹可破,无论是咬唇还是嘟嘟唇的摆拍造型,亦或是“湿发造型”都十分可爱,就连女生看后都自愧不如。
而据他本人介绍,他是重度“男扮女装”迷,经常喜欢在宿舍“捯饬”,将自己打扮化妆的十分甜美,对于他这一行为,同宿舍的男生都表示非常:感觉自己像住在了男女混住的宿舍里。
一些刚开始被倾心的男粉丝表示“很受伤”,直言被欺骗了,斥责他居然为了博人眼球而欺瞒自己的性别;
部分人网友认为,这名高中生的做法十分不妥当,不利于个人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判断,长期以往,非常容易导致“性别意识混淆”,给自己造成错觉,不利其身心健康;
也有一些网友认为,在cos大行其道的当下,审美多元,只要自己最喜欢,没什么不可以的。在我们身边不是也有一些看上去很“娘”的人,事业也有一番成就的嘛。
曾经网上流行一句话:这世界如果男孩子美起来,大概没女的什么事了。长相清秀的男孩子稍微打扮一下,穿上女孩子的小裙子,真是比小姑娘都漂亮。
记得小时候六一的时候,流行父母带着孩子去照相馆照一张照片,作为节日的礼物和成长的见证。
很多小男孩,被迫在眉心点上一个小红点、涂个红唇。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,现在想来,家长的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妥。
其实,家长应该多关注,从孩子小时候就正确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。否则孩子一直处在性别认知的混乱中,容易患上“易性癖”。
易性癖也称易性症,是指一类人群对自己的指派性别感到不适或者不恰当,希望能够通过接受手术或者别的治疗方法,让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性别认同一致。
很多家长一直把孩子当作没长大的小孩看待,没给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,比如随便带男孩子进女厕所或者女澡堂;
也有一些家长为了节约开支,让男孩子穿姐姐的花裙子,或者让小女孩穿哥哥的背心裤子。
一些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“改造”孩子,例如给小男孩扎小辫子、戴头花,让小女孩留着小子头等,企图通过个人的做法,满足自己的性别欲望,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混淆。
孩子在2—3岁、7—9岁、12—16岁之间,都会经历叛逆期,故意和家长唱反调、标新立异,喜欢和家长对着干。
而青春期的女孩子故意粗鲁、男孩子假扮娘娘腔等,都会故意挑战父母的底线,穿奇装异服,这一段时期也要注意。
穿衣有讲究。家长给孩子挑选衣服的款式和颜色时,要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在内,一般女孩偏重马卡龙的色系,男孩则以偏深稳重为主。
别总是认为孩子小,不懂事。一般在孩子3岁左右会进入“性蕾期”,对性别产生兴趣且模糊,容易认知不清。
家长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换衣服、上厕所,要教孩子注重隐私保护和与他人的界限;
孩子到了5岁以后,就可优先考虑分床睡,慢慢地过渡到分屋,有利于保护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,让孩子也有隐私保护意识。
孩子出生后,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,尊重孩子的性别,不要把自己的偏好作用到孩子身上;更不要拿孩子的性别开玩笑,打扮孩子,让孩子有一定的界限感。
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癖好,绝对不能嘲笑或者任其自由发展,要及时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,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。